9/21/2005

路克解說中心

第二天起來,天色依舊鉛般陰沉,冷冷的雨水也依然不住地下著。看樣子今天的戶外活動恐怕要打折扣了。今天的目標是《路易斯與克拉克解說中心》,位於城的北方。我們順著密蘇里河岸往北開,沿途瀏覽河邊景色。這是一條美麗的河流,河面寬廣,可以行船;兩岸垂柳,也是遊憩的好場所。另有一支太陽河(Sun River)在此與密蘇里河會合,水量充足。且由於大瀑城的幾個瀑布都另建有水壩,水位大為提高,使這個城承攬山水之勝。

到了解說中心雖然時間還早,但由於陰雨與寒流,只見二、三部車停在門前,讓我們心生疑問:今天這裡到底有沒有開放?這個解說中心建築十分新穎氣派,看來是新近落成的。在收費處,我們出示國家公園年票通行證,問收費員是否可用。「要加一個十五元金鷹貼紙才行!」那位收費員笑著回答。原來通行證背面右上方有一個十分錢幣大小的圓圈,是預備給這個小貼紙用的,加了這個小貼紙,可以免費出入任何聯邦級的休閒或歷史古蹟,包括此處。一般入場是每人五元。於是,為了長遠計,我們又將年票升級了。收費員還試著用國語與我們說:「你好!」、「謝謝你!」原來他曾來過台灣。

解說中心就在密蘇里河畔,依著陡岸而建,正面外觀並不怎麼雄偉,一旦入內,但見大廳挑高三樓層,面河有大片玻璃幃幕牆,密蘇里河及對面的陡峭河岸盡收眼底。可惜的是,今天的天氣太壞,所呈現的景觀只有《暗沉》二字可以形容,但仍可以想見晴天時刻的明媚與雄偉。然而當年路易斯與克拉克在此地區則面臨行程中最艱鉅的挑戰。由於接連幾個大瀑布,舟輯無法通過,他們只好《陸上行舟》,將船及貨物分批以陸運接駁。這段艱辛的過程當然也成為這一個展示中心的特色主題。中心入口在二樓,他們利用一樓與二樓的樓梯口間,架放一艘真實尺寸的獨木舟,置放於一套簡易的搬運車上,五個真人大小的探險隊員則正奮力地將此木舟往陡坡上推與拉,用盡各種方法將此舟推往上游。

這些事蹟經過中心刻意的安排展示、文獻的收集與探討、現場重現(Re-enactment)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樓下的展示館則採動線設計,讓遊客由淺入深,可以先獲得一個粗略的觀念。內容豐富、圖表製作精美,解說也淺顯易懂,可說是我們多年來國內外旅遊所見最佳的展示。這次探險隊沿途記載前所未見的動植物,總計約一百多種,展覽僅能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為主題,諸如大灰熊(Grizzly Bear)、美洲野牛等,這些體型大,當時的數量也多,故常成為談論課題。

除了標本展示、文字說明等靜態解說外,還有電影介紹及半小時左右的專人講解大灰熊生態。原來這裡所說的白熊,並不是北極熊,而是年老的大灰熊,其毛色淡化,故近乎白色。在講解中,也談到本地各種熊的體態、習性比較等,甚富教育功能。這裡不僅展示此地原住民所住的三角錐帳幕,舉凡生活用品、水袋(取自野牛膀胱)、浮水籃(材料為野牛毛皮及木枝)、狩獵工具等等,也有詳盡介紹。特別有趣是族人圍坐時,男女坐姿、發言順序等都有圖文說明。

探險隊部份為了讓遊客體驗當年隊員拉運舟船的艱辛,特別在一處設計一套可以讓遊客試拉同等荷重的「獨木舟」,有些小朋友拿得呲呀咧嘴,使盡吃奶的力氣才僅拉動分毫。為了讓遊客知道當年他們如何丈量土地,鐵鑄的量器也在展示之列。他們所繪製的河川圖與現今衛星空照圖的對照,今人驚訝當時帶回資訊之高度精準。他們雖然行於蠻荒之地,但敦睦邦儀之時,也得著正式軍服,軍帽(當時稱Chapeau de bras,直譯為Arm Hat,或臂帽,以其常挾於臂下而得名),其材質為何,如何戴法,都有所說明,真是有趣。展品用心設計,可以促進學習及瞭解的意願,在此又有一次深刻的體會。

沿該河北走,可到下游處的巨泉州立公園(Giant Spring Heritage State Park)[1],裡面有一處巨大的泉水,從地下700呎處以每平方吋300磅的壓力湧出地面,形成相當奇特的景觀。湧出的泉水流經一小段河道,注入密蘇里河。其湧流量達每小時六百四十萬加侖,使密蘇里河水產生清濁兩道顏色,達半英哩之長,相當壯觀。這一條水道又稱為羅河 (Roe River),長僅201呎,在金氏世界記錄為世界最短的河流!

很可惜,因為天氣太壞,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此一公園作詳細觀察,其下的幾個瀑布都沒機會前往觀看。只是在回程路上停下來看了一下黑鷹瀑布及其上方所建的水壩。這個水壩建於1891年,是最早建造的一座水壩。為維持原來瀑布的景觀,水壩的壩址建於河流之上方。所以水經過水壩之後,仍然形成原來的瀑布外觀。第五座壩築成於1958年。五座水壩可產生220,000仟瓦的電力。只是這些大壩建成後,利用密蘇里河溯河之舉逐成絕響。不管如何,或許以後仍有機會到這一帶多花點時間仔細觀察。

從大瀑市繼續往北走I-15號公路只要一小時多便抵達美加邊境。順利入境後,天也開始放晴。再見啦,美國!我們計劃再度往加拿大洛磯山的班夫國家公園玩賞秋景。去年來班夫,連續陰雨,今年不知所見所感如何,必有另外不同之處!

[1]http://www.lewis-clark.org/content/content-article.asp?ArticleID=840
http://www.lewis-clar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