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2005

華特頓國家公園在那裡?

華特頓國家公園,有寧靜之美


次日(8/19)繼續第二天的行程,出發後不久即進入亞伯達省,山勢愈見雄偉,其中最特別的景觀則是風力發電。九年前參加美國永續發展之旅曾去參觀加州南部Riverside附近大片風力發電的設施。八年前荷蘭之行也曾見過鄉間少量獨立運作的風車。這次看到的風車立在山脊上,排成一綫,也是另一種運作的景觀。這裡是大片原野,風力特強。這種風車緩緩的轉動著,讓蕭瑟的大地上另外添加點活力的感覺。

今天的目的地為華特頓國家公園(Waterton Lakes National Park),它位於美加邊境。我們到了Pincher Creek,知道公園就在附近,但郤看不到什麼指標。就一個國家公園而言,這樣的路標實有待加强。

「是不是這裡呀?是不是該一直走?」我們一路狐疑。

路上人煙稀少,幾乎没有店家,車輛也很少。在尋找之際,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國家公園的週圍竟然如此「荒涼」。後來看到有「一叢」山脈,立在遠處天地之際。有幾輛汽車馳往,幾輛馳離,遠遠看來顯得極為渺小,心想終於要到了。但是行行復行行,没料到開車進山還有段好長的距離。我們看到了幾個看來像國家公園的指示牌,郤仍搞不清楚公園的位置,也弄不清入口在哪。

有個牌子上寫著「Village」。這是什麼?大概是公園週邊的民家聚落吧!我們忐忑向前行,就是不見收費口;而另一個標示的方向則是往美國的入境關卡。好吧,轉頭到「村子」去看看。嘿!不期然收費口就在眼前,這肯定是一個正面的訊息。(有點嘲諷吧?收費口竟帶來某種安心。)繳了錢,就有了解說地圖,知道遊客中心在哪,知道主要的景觀點在哪。只是這一折騰,浪費了不少時間。

原來此地的「村子」就是公園內主要的活動區,但是堂堂的國家公園竟然埋在一個「村子」裡,實在令人大惑不解哩。湖邊的旅店、餐飲店為數不少,還有所學校,可能早在國家公園設置前便已存在,或在國家公園設置早期認為這些都是必要的設施。現在仍是旅遊旺季,村裡滿是遊客,有幾分熱鬧感,但因為湖光山色甚為美好,加上徐徐清風,依然是清爽宜人。

遊客中心的解說員建議我們在有限的二、三個小時裡走訪美加交界處的卡美隆湖(Cameron Lake)。並可沿著紅岩公路(Red Rock Parkway)到紅岩谷。卡美隆湖景緻不錯,但並不特出,只是由可以瞭望美國邊境那座大山。

紅岩公路就有趣多了。一路上高山矗立,四週廣被草原,偏西的斜陽將乾草全抺成了金色,草原上是湛藍的大片天空。路一轉又是另一番新景觀,這十多公里的路程上,我們停車不知多少次,只為了有更多的時間慢慢享受這種開濶的美景。

紅岩溪的紅色岩石



紅岩谷真正特別的是,整個河谷都是鮮紅的岩石,其土質富含鐡質。停了車,沿溪走上步道。這裡的步道環環相連,要走多久完全取決於個人體力、興趣和時間。我們朝陽光較多的下方走,過了一座小橋,不久就進入了樹林。本想去尋找瀑布,但好像老是走不到,天色又漸漸暗了,我們還得趁天黑前找到今晚要住的民宿,只好轉向回程。

同樣一片山水,分在兩個國家境內,分別是國家公園,一個大名鼎鼎,一個郤鮮少人知。1932年兩國將這兩座公園合稱為《國際和平公園》,1970年代這兩座公園被命為生物圈保留地(Biosphere Reserves),1995年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許多生態保育的技術上,兩國可能是充份合作,但在移民事務上郤是明顯的壁壘分明,各行其是。我問解說員林木茂密的地帶如何處理。她說:「國界綫上的林木是伐清的(clear-cut)!」

也就是說跨越國界是被嚴格監視的。或許,這也正是充份合作的表現:在高度共識下,兩國各自做出保護自己、保護鄰居的最佳動作。


卡美隆湖與美國邊界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