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雷斯模山,我們選擇走16A號路。這段路又稱為鐵山路(Iron Mountain Road)。路甚窄,蜿蜒環山而行,風景幽美,尤其有一段奇特的「穿山迴路」,車輛從下層公路旋轉上坡,過一道橋後再穿山而行,如此可以快速上山。實際上這樣設計之目的是讓駕駛人駛出山洞時可以直接遠望四總統雕像,因為景觀正好成一直線。
途中我們遇到一輛龐然巨物的超高型遊覽車,大概是老爺車,其車速特慢固不待言,所排放的柴油廢氣更令人難受。我們最先還耐心跟車,好不容易在一處寬濶的路段超過它;不過後來發現我們若停下來欣賞風景時,很快又可能被它超過。每次只要聽到那沉重的柴油引擎聲穿山越谷而來,我們就得趕緊上車搶先行走。如此走走停停,害我們這段路走得有些魂不守舍。
我們下一個目標是卡斯特州立公園。地圖上沒有標示公園的確切入口,但我們沿路開了不久就看到前面車子都停下來,一批身穿褐色制服人員到每部車邊,詢問是要路過或要遊覽。若只是路過(走16A)不停可以免費;但只要略事停留,無論是走野生動物環路或針岩公路(Needle Highway),都得繳費買通行證,通行證的效期七天,每人五元或一車十二元。我們兩人共十元,比剛才在雷斯模山貴一些,但感覺卻好一點,畢竟七天比三百六十五天較近情理,而且這位收費的女生熱心豪爽,一手收錢,一手把通行證貼在檔風玻璃上,遞上一本入園解說手冊,還順便簡單介紹這裡的旅遊重 點。
繼續前行不久,我們看到路邊停著幾輛汽車,車間有幾頭大小騾子在路中間漫步。定睛一瞧,路邊樹蔭下草地上還有一大票騾子。牠們不但不怕人,還向人車貼近,好像示意駕駛人搖下車窗或旅客打開行囊,最好能夠賞賜一些食物。牠們似乎歡迎任何食物:麵包、餅干、薯條都順利從遊客手中轉到牠們口中。咦?不是說在公園內不要餵養野生動物嗎?這些騾子到底算不算野生動物?不論如何,我們心一橫決定還是持守不餵食的原則。
到了遊客中心,拿了一些資料,順便問起路上騾子攔路的事。
「喔!那些騾子!」解說員笑著說:「這些騾子可說是觀光客養的。我們並不鼓勵餵食,但也無法禁止,只好隨他們啦!」
許多遊客忙著餵這些野騾子
據公園解說員說,這座公園原是私人產業,最初以伐木、狩獵、遊憩為收入來源,後因常發生森林大火,伐木業收入銳減,經營發生困難,便把整塊地捐給政府作為公園使用。目前由於州政府所提供的經費有限,園內設施多為舊物,園內解說、維修、巡邏等工作所需的人員也多為志工或暑期臨時人員。目前經營雖不致到《慘澹不繼》的程度,但也可謂《簡約》。聽到這樣的一番解釋,我們也覺得收取入園費是合理的。
這個公園是野牛的故鄉
這個公園最重要的野生動物是野牛。有時我看英文是Baffulo,但也有許多時候用Bison,到底那個正確?解說員說:「正確的應該是Bison。」「那麼為何Buffalo這個字如此廣泛使用?」「這個字何時用我也不清楚。或許和當年法國獵人和毛皮商有關。」她說。「他們當年獵牛食肉,稱之為b-u-f-o,這字聽在美國人耳裡,就慢慢轉變成了Baffulo。」「那麼,在這裡到底何處可以看到比較大量的野牛?」我們等不及地問道。「平時整個園區都可見,但是現在已是九月中旬,巡狩員已經開始把野牛趕到南端圍欄區,所以要看較大群的野牛必須往南走。這是一年一度的野牛集點(Baffulo Roundup),今年是此活動的第四十週年,訂於十月三日舉行。集點目的在清點數目,估計牛隻重量及檢查牠們一般健康狀況。多餘的有些賣給民間養殖業者,也屠宰一部份,以維持園內野牛生態平衡。所以,這裡的野牛群是復育來的,已經不能算是原始的 野牛啦。」
除了服務人員親切外,這座遊客中心的建築也很有特色。外觀看來類似碉堡,由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砌而成,內部則以原木為結構作支撐,狀極厚重。此屋建於1934-35年間,正值美國的經濟蕭條期,許多失業人口都仰賴政府的建設計畫才有事可做。這間遊客中心就是當時的計畫之一。當時是由一群年齡十七至廿五歲的年輕人施工,他們就地取材,設計建造了這樣一棟與環境相當和諧的大房子,也別有創意。房子前有一株極高大的Cotton Wood,樹下有野餐桌,其前面則是一塊甚大的草地,和風自草原的彼端吹過來,舒適宜人。我們坐在這個餐桌旁吃午餐,在樹蔭下享受習習涼風。面對這樣開闊的大片草原,真是心懭神怡。
略作休息後,我們出發尋找野生動物的足跡。通常觀察野生動物的最佳時間是清晨或黃昏,此時牠們會出來覓食或飲水。只是我們僅有下午可用,也沒什麼好選擇了。在入口處排隊的車輛一進入公園內就好像塩巴溶入水裡,一下子都消失不見了,只能偶然看到一、兩輛駛過,我們幾乎擁有這一大片土地,丘陵、山林,沿途看見的是風吹草低,只是動物是否可見,由不得我們。
丁樹慢慢開車,我則用望遠鏡搜索動物的芳踪。第一次看到一頭野牛在山坡上低頭吃草還真有點興奮,雖然野牛《黑頭黑臉》,從遠處看也看不出什麼名堂,後來有機會看到兩頭、五頭,最多到一群廿多頭,裡面還有牛犢,終於有點牛群的感覺。這種動物都是「自顧自」吃著青草,對環境似乎完全不反應,只兀自追隨首領,穿過草原,還邊走邊吃,邊吃邊走。
野牛看起來溫馴,但公園的服務人員則警告我們:碰到野牛群,最好還是遠遠看,不能太靠近。她提到最近才發生的一件事故,就是有一位女士,遇到群野牛時,她下車照相。但忽然有一頭野牛對她衝撞,造成身體多處創傷,還好送到醫院診治後並無大礙。因為這種事很少發生,她懷疑這位女士手拿著礦泉水,在陽光下造成閃亮,因而招致野牛的注意,認為這是對牠攻擊的訊號。
野牛是群居的動物野牛的長相實際上並不特別討喜。體型比一般牛隻大,毛色棕深,其下頷蓄有如山羊的鬍鬚,走路有點駝,但甚為斯文。其毛皮極厚,十分耐寒,故仍可在嚴冬雪地裡尋找食物。今天看到的野牛不是很多,但聽解說員說,早年北美洲的野牛在全盛時期,高達數億頭,比美國的人口還多,所以這一帶可說是野牛的故鄉。但經過戰爭的殺戮、印地安人的捕捉及白種人的濫殺,野牛幾乎絕種(如果我是野牛,也是會群起反抗,不再裝作溫和模樣)。真正的野牛群會漫山而來。當然現在已不可能見到西部電影裡那種成群野牛狂奔的鏡頭,也許經過復育的野牛已經文明一些。這裡的人對待野牛已如上賓,街頭小鎮常看到以野牛為裝飾或以野牛雕像為招牌,外表則漆以不同的圖案 。
叉角羚並不怕生,常跑到路上覓食
叉角羚是草原上最常見的鹿科動物,牠們大概也看多了觀光客,無論是單一出現或攜家帶眷,都顯得不驚不懼,甚至還會踱步過馬路。至於草原狗(Prarie Dog)則在路邊群居,到處都可看到。牠是嚙類,並不屬犬科,比較接近地鼠,但牠們的叫聲像狗,因而得名。草原狗的聚落稱為《鎮(town)》,牠們勤挖地道,可以在地下一米處形成四通八達的通道;也因為如此,常成為其他動物的居所,為人作嫁。許多肉食動物如狐狸、山貓等多喜以牠們為食。總體而言,牠們在草原生態系中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有時生聚眾多,也造成生態的問題。
草原狗在此向您有禮了!
沿著野生動物環道開車就可在路邊看到不少草原狗群居鎮。牠們的社會也有點分工,那些後腿站立四望的,聽說是守望,一旦偵測到危險就發警訊,告知同胞們躲避。有些兩兩蹲在洞口前,互相依偎。我們雖欺近到一米左右也仍無動于衷。或許牠們已經習慣人類,知道公園裡的人類並不是天敵,故不需驚慌。
我們在公園裡走了一圈,看到的動物種類與數目都不算太多,但能夠悠遊於寬廣的天地之間,看野生動物及花草植物安然棲息於這個國家公園中,也堪足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