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05

空穴何來風聲?

這是風穴國家公園入口處


卡斯特州立公園的正南方有座風穴國家公園(Wind Cave National Park)。有洞必有寶,人類天生對洞穴的神祕就有種好奇心,所以每有洞穴,總會想去一探究竟。我們對這座風穴,本是單純地想去看一看,也許也是好奇心使然吧這個洞穴之上屬國家公園區,只是一大片草原,面積達28,295 英畝,林木以生長龐德羅莎松為主,其上野生動物特多,而且與卡斯特國家公園相連通,故野生動物可以自由遷徙,不必入籍,也不必簽證。野生動物之種類包括野牛、巨鹿、叉角羚、豺狼及一路走來路上看到許多的草原狗等。

但這個公園的地下洞穴從1903年起就受到嚴密保護,入場免費,但規定進入洞內一定要參加專人帶領的解說之旅。參加解說隊則需另外購票。一人九元,我們兩人十八元。解說中心的外觀設計典雅,但陳設簡單,只有幾張解說海報。牆上掛的一些大幅彩色照片看來神秘美麗,誘人極了。來到這裡,似乎沒什麼猶豫的空間,只好讓我們的荷包又被吸了一次,我們購買的年票到這裡又等於一張廢紙。

事實上,先前的印地安人就有許多有關風穴的傳說,但到1881年才被傑西與湯姆賓漢兩兄弟(Jesse and Tom Bingham)發現。他們是被一個小洞口發出的嘯音所吸引,後來是洞口吹出來的風把賓漢的帽子吹掉了才找到洞口所在。他回去告訴他的朋友這件事,大家也甚為好奇。但當他把朋友帶到洞口時,洞口卻產生甚大的吸力,把他的帽子吸進洞裡去了。真正爬入洞穴的還不是這兩人,另一個人名叫克雷利(Charlie Crary),他宣稱他曾入洞探索,而且留有繩索記下路徑。

今天,解說之旅的第一站就是這個洞穴口。實際上這個洞口不大,僅能容一人,而且要緊身縮腹才能進入。我們到這個小洞時,洞穴口正好有一條小蛇在那裡遊蕩。不過響導說,洞穴中因為溫度低,所以容不了小蛇,否則他們一進洞後會冬眠至死。目前新的出入口則是原洞口不遠處鑿一個旋轉門,乘電梯直下可達地層。這個洞穴相當複雜,路徑也是撲塑迷離,盤根錯節,深不知底。若不是路徑上均有導燈,根本就東西難辨,南北不分。經過近一百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知的洞深約115英哩,是世界第三大洞,但根據氣壓數據,研究者推估這只是整個洞系的百分之五而已!穴中之風乃因穴內與穴外氣壓差別變化所致,在這裡《空穴來風》乃真有其事,也確有其理。

風穴之洞口


洞穴裡溫度終年保持在53F(11.5C)。入洞前,導覽解說員再三告誡:要保暖,不要碰觸岩石。尤其是各種形狀的結晶極為脆弱,不僅手觸的壓力會令它破碎,皮膚分泌的油脂也會使它褪色。更重要的是:千萬要跟上隊伍,切忌自恃能力強或體力好就自行尋找新路,因為這個洞穴其實是個立體大迷宮,裡面是真正的一片漆黑,能見度是絕對零度,搜索難度極高。最近曾有一個大學女生脫隊,大隊人員分組大肆搜尋,花了二、三天的時間,找到時,發現她的位置離團隊的參觀路線只有幾公尺。幸好她還鎮定,沒有慌張亂竄,只有些失水、失溫,休息一晚後便無大礙。


這個風穴的形成仍是億萬年以來各種自然力交互作用的結果。三億多年前,洞穴裡的石灰岩溶解,形成現今風穴的通道空間。之後,幾度滄海桑田,這些通道上逐漸累積了層層沉澱物。六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在黑山地區的石灰岩上形成許多縐折裂縫,雨水透過這些裂縫滲入地下,溶解更多石灰岩,新通道和舊道雜亂交錯,形成當今所知最複雜的洞穴。穴中並非全是堅實的地面,探險人員曾探到探不可測的地下湖泊,至於水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仍是待解之謎。


這個風穴裡的主角是鑲嵌盒(Boxwork)。一般洞穴裡常可見到石筍鐘乳石柱,但這個風穴最特別的看不到鐘乳石,反而處處可見一些呈不規則形狀的方解石(Calcite)結晶,在此我們估譯為《鑲嵌盒》。在園方精心設計的燈光照射下,大片鑲嵌盒靜靜地展現著它變化無盡的美麗與神秘。其結構如一格格的紙盒,錯綜複雜地相連著另外還有些圓形的結晶,稱《爆米花》,細針形的結晶稱《霜花》(Frostwork),只是它們僅能偶而見之,而且常限在洞中一隅。


解說員帶著我們在穴裡上上下下,經過狹僅通人的窄道,也站在寬可容數十人的大殿裡,我們幾乎只能睜大眼晴,摒住氣息,盡量觀察吸收這一切,因為這實在是太神奇了。從黑黝的風穴出來,覺得陽光格外燦爛,雖然只用了兩小時,卻好像走過一段悠久的歲月。這趟風穴之旅竟同時也是時間之旅。